北京总部(全国通用)
400-090-3910
上海分部
13911340419
广州分部
13161766437
8月24日下午,由银监会、公安部、工信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正式出台,P2P行业翘首以盼多年,终于得到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名分,行业投资人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提心吊胆了。因为《暂行办法》明确了网贷平台以后归银监会和地方金融办监管,以往的监管灰色地带不复存在。在《暂行办法》后,必将有更多监管细则和投资人保护制度出台,行业合规化的进度会明显加快。
《暂行办法》落地,引起舆论哗然的无疑是借款限额这一条。比照去年年底的征求意见稿,《暂行办法》除了重申网贷机构信息中介、强调资金存管、严管信息披露等原有条例并无太多亮点,唯独“借款限额”这一大考密切关系着大标平台的出路:未来是要退出还是转型?
政策要求:小额分散才是正道。
《暂行办法》中首次划定了P2P借款人的借款限额:同一网贷平台上,同一自然人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此项新规实际上是对正规网贷平台的保护,网贷平台作为普惠金融的实体、传统金融的补充,小额分散对其而言才是正道,所以理应坚守行业诞生初衷,服务于长尾用户的小微金融需求,而不是与银行老大哥争抢大额用户。
监管层下令限制网贷平台再做大额业务,一方面是强调其信息中介的定位和小额分散的原则,防止资产证券化业务及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混淆投资人视听,滋生期限错配等行业风险事件,另一方面也是看出大单业务高度集中的风险与很多平台自身的风险把控能力不匹配所产生的潜在危机。不少做房贷、企业贷、政府融资项目的平台坏账动辄几亿,可能几亿元的坏账对于资金背景雄厚的平台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对整体运营完全不构成威胁,但站在投资人和监管的角度,始终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大单业务一个项目就千万上亿,对应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一旦出现违约,投资人首当其冲,可能有人会说平台有足够的兜底能力,但坏账一多,再强大的平台也会有无力垫付的一天,死于兜底的行业案例这么多,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刚性兑付未来会逐渐淡出市场,网贷投资的风险最终还是要由个人承担,中国仅有《企业破产法》,对个人破产并无相关法律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还有勇气承担无法追回的个人债务风险去投动辄7位数以上的大额标的吗?
市场容量:车贷小额抵押优势凸显 市场不止万亿级
符合小额分散原则,且相对成熟的资产类型无非三大类:信贷(农村金融也属于这个范畴)、消费贷(常见的京东白条等)、车贷(汽车抵押贷款为主),可能还有人会说玉石贷、珠宝贷等,但实际上,后者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业务,在鉴别和估值等方面还不成熟,借款人可能会更倾向于传统典当行,因为典当行对贷款者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要求并不高,更看重贷款者提供物品的现金价值,即使贷款方无力偿还,典当行也不会赔钱,更重要的是典当行对抵押物的要求门槛低,审批流程短,甚至可以做到即时放款,收取的利息也不得高于银行的4倍,对于急需短期资金周转服务、又不想转让物品产权的贷款人来说更有吸引力。大型典当行往往拥有经验更丰富的典当师,但即便如此,珠宝玉石、手表的鉴定仍是典当行公认的难点和风险集中点,更何况是P2P行业中新兴的珠宝贷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典当行目前其实更偏向房地产和汽车抵押业务,因为这两者的评估制度相对完善,二手市场也已经相当成熟,操作起来风险更低,一旦出现违约和坏账还可以通过资产处置和变现快速回本,总体利息收入也很可观。根据业内人士估算,房地产典当业务整体已占到总额的6、7成以上。
可量化、易评估、周转快的小额资产显然已经成为民间借贷的共识,符合小额抵押特质的业务也迎来了政策春天,以上述列举的三大资产类型为例:信贷规模最小,标的金额大多在3万元以下;消费贷的平均借款额度也只是在3000元上下浮动;车贷的单个项目平均放款额为8万,以果树财富等知名车贷平台为例,95%以上的项目额度都在20万以下,因此监管的限额要求对车贷平台而言不仅没有不利影响,反倒是一个强调其合规、给予其发展空间的利好消息。
而且在这三大资产类型中,车贷业务优势最突出:消费贷、信贷、车贷服务的是不同层级的细分群体,车贷作为合规范围内借款额度相对较高的车贷平台,无论是在资产安全上还是年化收益上,都远高于行业平均值。在风险的把控上,车贷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核更严格,还拥有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准确估值的足值抵押物,坏账率可以控制到最低。此前有第三方统计数据预测2020年车贷行业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的规模,但我们完全可以乐观地估计,随着越来越多做大单业务的平台转型或离场,车贷行业会迎来更多同行的入场竞争,但小微金融这块蛋糕一定会越做越大,并由车贷行业分得最大的市场份额。
作为网贷系统与车贷系统知名开发商互融云表示,对待过去半年的行业震荡,伴随着去泡沫化之后,是监管层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指导意见的出台以及地方政府政策的逐步明晰,随着监管的深入和行业的自我净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质差、风控能力弱、背景不强的平台逐步退出互联网金融的竞争。